读了很多书,但是都忘掉了,读书的意义在哪里?最近不断有孩子问我,“读书有什么意义?我读了这么多年没见咋滴,上个专科糊弄糊弄完事了。” 很诚实的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貌似简答但却一时半会说不清楚的问题。因为很多东西需要时间证明,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轨迹,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要读史,从历史中总结规律、吸取经验的原因吧。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文史修养,常见过年时很多对联写着“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在近代重大变迁发生之前,中国的轨迹似乎以一种倔强的循环在连续着(关于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可以阅读金观涛与刘青峰合著之《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一书),“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王朝更替,氏族兴衰,但有一样东西是没有中断的,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从诸子百家纵论天下到始皇大帝焚书坑儒,从法术势备受推崇到仁义礼儒术独尊,虽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统治方略,但是文化在这当中都是没有缺失的重要一部分。 唐宋以降,元明清作为中国最后三个封建王朝,颇具特点,元、清是少数民族统治势力实现成功对中原占领的代表,但就从时间上来说,元朝和清朝相比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从文化上说,我想看过《康熙王朝》的人都应该记得顺治皇帝在考试众阿哥学问的时候说过的几句话: 康熙王朝 ①“皇阿哥是天上的星星,地上的龙脉,寻常百姓不好好读书只坏他一个,皇阿哥不好好读书就坏了一方天下” 康熙王朝 ②“取天下靠的是弓马骑射,但是治天下却要靠文教科举,咱们满人的金戈铁马虽然能灭掉前明的水陆三军,但是灭不掉汉人的千年文字,灭不掉诗词曲赋,灭不掉圣人之言、士子之心”
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说学习汉人的诗词曲赋、圣人之言,不是因为灭不掉才学,而是因为这些也是天道。顺治和康熙的理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是出发点不同罢了。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文化的传承是人类在自我发展的历史上能够说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做过什么,我们追求什么,我们的价值观念和信仰所在又是什么的重要因素。读书就是在做这样一件可能看似漫长但却意义深远的事情,没有书的历史是野蛮的荒芜的,譬如元朝,清朝之所以能够统治中原达二百六十余年之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擅长学习,擅长学习中原农耕民族的文化,用适合我们的方式去管理文化习性与他们截然不同的我们。这样既维护了统一,又传承了文化。
所以,时至今日,我们可以自豪的说,历经五千余年的跌宕起伏,中华民族文化依然能够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对经济近乎偏执的追求,把小平同志提出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指示没有很好地落实,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了文化的传承,导致各种读书无用论这种反智主义的看法遍地开花,甚嚣尘上,以致对很多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这不是孩子的错,这是大人、社会的失误。对于错误的思想,可怕的有时候不是思想本身,而是这种思想会误人子弟,贻害心灵,涂毒深远。是的,读书可能不会让你立即身价百万,富可敌国,但从长远来看没有文化这一软实力的支撑,物质基础也不会长久,物质和精神相得益彰,才能久远。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小企业走不远的原因之一,钱可以赚到,但是如何才能赚多,赚久,这是每一个想赚钱、赚到钱的人都应该考虑的问题,满身铜臭气,遍地没文化,这是社会的悲哀,时代的缺憾,历史的无法交代。不读书,我们可能而且非常有可能“富”,但却不会“贵”,由文化知识带来的“贵”是不读书的人永远得不到的东西。
真正读书的人不会大谈读书无用论,只有那些没读书并且不懂得尊重知识的人和那些自己没有把书读好反而归罪于读书本身的人才会对此津津乐道。
所以,孩子,不管你学的是什么专业,趁年华正好,时光富裕,精力充沛,为什么不多读点书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呢?把大把时光花在游戏、懒觉、不学无术和玩世不恭上面又能产生多少价值呢?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对于我们这些正在求学尚未踏入社会的学子来说,之所以感觉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家庭条件好也罢孬也罢,父母总是在为自己的子女做长远的打算,而我们不应该花着钱却不努力。 世界属于我们,关键看我们有没有本事去开疆拓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历览前贤,辛弃疾,岳武穆,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及至近代,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哪一位不是上马能打天下,下马能写文章。
杭州西湖职业培训集团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集教育培训、教育产品研发、教育咨询服务、教育投资、实体办学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教育集团,业务领域覆盖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基础教育、就业服务、创业孵化五大版块,是浙江省拥有5A级资质的民办教育集团。
|